【既望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既望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常见于古文或诗词中。它通常用来表示农历每月的十六日,是“望”之后的一天。在古代,人们以月亮的圆缺来纪月,而“望”指的是月亮最圆的时候,一般在农历十五,因此“既望”即为“望之后”,也就是十六日。
一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汉字 | 既望 |
拼音 | jì wàng |
释义 | 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,即“望”之后的一天 |
出处 | 常见于古文、诗词中,如《赤壁赋》等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时间或表达对自然现象的描写 |
含义 | 表示时间的推移,也常带有诗意和哲理色彩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既望”由“既”和“望”两个字组成:
- “既”:意为“已经”、“之后”。
- “望”:指“望日”,即农历十五,月亮最圆之时。
因此,“既望”可以理解为“已经过了望日”,即农历十六日。这个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,用来描绘夜晚的景色或表达某种情感。
例如,在苏轼的《赤壁赋》中就有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”的句子,意思是“壬戌年的秋天,七月十六日”。这里的“既望”不仅表达了具体的时间,也营造出一种悠远、宁静的意境。
三、使用场景
1. 文学作品:如古文、诗词中常用“既望”来点明时间,增强文章的古典气息。
2. 历史记载:在一些历史文献中,也会出现“既望”来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。
3. 文化研究:研究古代历法、节日习俗时,常会涉及“既望”这一概念。
四、拓展知识
在古代,人们对月亮的变化非常关注,除了“既望”之外,还有许多与月亮相关的词汇,如:
- 朔:农历初一,新月。
- 望:农历十五,满月。
- 晦:农历月底,月尽。
这些词汇共同构成了古代人对时间的独特认知方式。
通过了解“既望”的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时间表达,也能更深入地感受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审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