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箕畚是什么意思】“箕畚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它由“箕”和“畚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指代两种工具,合起来常用来表示搬运泥土的工具,也引申为劳动或艰苦工作的象征。
一、词语解析
字 | 拼音 | 含义 | 用法 |
箕 | jī | 一种用竹子或木条编成的器具,形状像簸箕,用于扬去谷物中的杂质或盛装物品 | 常见于古代农具 |
畚 | běn | 一种长柄的铲形工具,用于挖土、运土 | 多用于劳作场景 |
组合后,“箕畚”通常指:
- 用于搬运泥土、沙石的工具;
- 引申为劳动、辛苦工作的象征;
- 在古文中,常用来形容人勤劳、坚韧的精神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示例
1. 《列子·汤问》中提到:“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。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。”
- 虽未直接出现“箕畚”,但文中提到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”
- 这里“箕畚”指的是他们用来挖土、运土的工具,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。
2. 其他古文或诗词中,“箕畚”多用于描写劳动、艰辛或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三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语境中,“箕畚”虽不再常用,但其象征意义仍然存在:
- 表达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敬意;
- 象征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的精神;
- 常用于文学创作或教育中,作为励志的象征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“箕”和“畚”是两种搬运工具,合称“箕畚”,泛指劳动工具或劳动行为 |
出处 | 多见于古文,如《列子·汤问》 |
用法 | 表达劳动、辛苦、坚持等精神 |
现代意义 | 象征勤劳、坚韧、奉献精神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箕畚”不仅是具体的工具名称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