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胸有成竹指的是谁】“胸有成竹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做事之前已经心中有数、计划周全,对事情的发展有充分的把握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一文,文中提到的是北宋画家文同(字与可),因此,“胸有成竹”最初是形容文同在绘画时的熟练技艺和对竹子形态的深刻理解。
一、成语来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胸有成竹 |
出处 | 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 |
原意 | 形容画家文同画竹前已心中有竹,技艺娴熟 |
现代引申义 | 比喻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 |
二、历史人物:文同
文同(1018—1079),字与可,号笑笑居士,四川梓州永泰(今四川绵阳)人,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、画家,尤其擅长画竹。他不仅诗文俱佳,而且在绘画方面造诣极高,尤以竹画著称。他的画风写实细腻,富有自然气息,被后世称为“墨竹之祖”。
据记载,文同在画竹之前,常常先观察竹子的生长姿态,深入生活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他在作画时,胸中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,因此下笔如神,画面栩栩如生。苏轼在文章中称赞他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
三、成语演变与现代用法
时间 | 使用情况 |
北宋 | 文同因画竹而得名,成语初现 |
明清 | 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,用于形容人做事有把握 |
当代 | 成语成为常用表达,多用于鼓励或评价他人准备充分 |
四、总结
“胸有成竹”这一成语,最初是形容北宋画家文同在画竹时的娴熟技艺和深厚功底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该成语的含义不断扩展,现在更多地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任务或挑战时,已有充分的准备和信心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各种事务,拥有“胸有成竹”的心态,都是成功的重要基础。
关键点 | 说明 |
成语本义 | 文同画竹前胸中已有竹形 |
引申义 | 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 |
历史人物 | 文同(字与可) |
现代应用 | 鼓励或评价他人准备充分、自信从容 |
通过了解“胸有成竹”的出处和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,也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它,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