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达于汉阴的阴是什么意思】“达于汉阴”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《愚公移山》故事,原文为: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,始龀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:‘甚矣,汝之不惠!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’北山愚公长息曰:‘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’河曲智叟亡以应。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。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。”
在这句话中,“达于汉阴”的“阴”是一个地理术语,指的是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。
在古代汉语中,“阴”和“阳”常用来表示方向和地理位置。“阴”通常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,因为这些地方阳光照射较少,较为阴凉。因此,“达于汉阴”可以理解为“到达汉水的南岸”或“到达汉水的北面”。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,但在《愚公移山》中,“汉阴”指的是汉水的北面,即汉水的北岸。
表格对比:
词语 | 含义 | 解释 | 示例 |
阴 | 山的北面 / 水的南面 | 古代地理方位术语,表示背光、较暗的一面 | “达于汉阴”指到达汉水的北面 |
阳 | 山的南面 / 水的北面 | 与“阴”相对,表示向阳、较明亮的一面 | “达于汉阳”指到达汉水的南面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达于汉阴”的“阴”是古代地理方位用语,用于描述特定位置的方向关系。这种表达方式在古文中常见,有助于更准确地描绘地理环境和人物行动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