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刍狗具体怎么读】“刍狗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,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,尤其在《道德经》中出现过。很多人对这个词的读音和含义感到困惑,下面将从读音、含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。
一、读音解析
“刍狗”由两个字组成:刍 和 狗。
字 | 拼音 | 注音符号 | 说明 |
刍 | chú | ㄔㄨˊ | 第二声,意为草编的祭品 |
狗 | gǒu | ㄍㄡˇ | 第三声,常见的动物 |
所以,“刍狗”的正确读音是:chú gǒu。
二、含义解释
“刍狗”原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形祭品,后来引申为被轻视、不被重视的事物或人。
在《道德经》中,老子说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”意思是天地没有偏私,对待万物都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;圣人也不偏爱,对待百姓也是一样。
这里的“刍狗”并非贬义,而是强调一种自然、无差别对待的态度。
三、用法与常见搭配
用法 | 示例 | 说明 |
作名词 | 他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刍狗,毫无价值。 | 表示被忽视、不被重视的人 |
引申义 | 在这场战争中,平民成了真正的刍狗。 | 强调无辜者被牺牲的命运 |
四、总结
“刍狗”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,读音为 chú gǒu,原意是草扎的祭品,后引申为被轻视、被忽视的对象。在现代语境中,常用于表达对某些人或事物被不公平对待的感慨。
项目 | 内容 |
读音 | chū gǒu |
含义 | 原指草扎的祭品,引申为被轻视的事物 |
出处 | 《道德经》 |
用法 | 作名词,表示被忽视、被牺牲的对象 |
例句 |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 |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刍狗”在文学或哲学中的意义,可参考《道德经》原文及相关注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