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焚膏继晷的故事】“焚膏继晷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勤奋学习、夜以继日地努力。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进学解》,原文为: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。”意思是点上灯油来延续白昼的时光,长久地专注于学问。
故事背景
“焚膏继晷”最早是用来形容学者在夜晚继续读书学习的情景。古人生活条件有限,白天时间短暂,为了追求知识和学问,人们常常在晚上点燃灯油,继续学习。这种精神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坚持。
故事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韩愈《进学解》 |
原文 | 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” |
含义 | 形容勤奋学习,日夜不息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赞美他人的刻苦学习精神 |
精神内涵 | 表现了对知识的执着与不懈追求 |
人物形象
在古代,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“焚膏继晷”的精神来激励自己。例如,东汉时期的王充,一生勤奋好学,著有《论衡》,被誉为“百科全书式”的学者。他的治学态度正是“焚膏继晷”的真实写照。
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焚膏继晷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一种工作精神。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,面对压力与挑战时,都需要这种坚持不懈、勇于拼搏的精神。它提醒我们,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愿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。
结语
“焚膏继晷”的故事虽然简短,但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却深远而持久。它不仅是古代学者的奋斗缩影,也是现代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这份对知识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,始终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。